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老牛的这句话,如果单独抽出来看,恐怕就有点意味了,感觉他是嫌股份太少”;“蒙牛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而牛根生在2003年已经筹备着捐股的事宜,对于前途的明了,使他看到了一个有限的未来,在我们看来,也许,他的捐股举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牛用他的业绩和弃股,在向他背后的资本力量,暗示着更多未明的话语。”
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第一,老牛的股份比例早在外资进来的三年前——蒙牛成立时就已形成,这一股权结构具有“设计性”,老牛所说的“在国内民营股份制公司中间,我的股份恐怕是最少的”,就是借此强调蒙牛股权的分散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强大社会生命力,这与摩根等外资股东毫无关系。第二,多也好,少也罢,出多少钱买多少股,当初没市值的时候不嫌少,现在有市值了反倒嫌少了?况且此股市值已达数亿,这到底是多呢,还是少呢?第三,作为财务投资者的摩根等三家外资股东,终将退出蒙牛,几年内将退到“0”(这是行业惯例)。届时,牛先生仍然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有什么理由“嫌少而弃”呢?
据最新事实,“弃股说”已经不攻自破:
6月16日,蒙牛乳业(2319HK)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及管理层股东在6月13日的市场交易中,出售了合计315多亿股股票,套现近16亿港元……在13日的配售中,MSDairy、CDH、Actis三家风险投资基金共出售了194亿股股票,管理层及员工出售了121亿股股票。此次售价495港元,略低于昨天停牌前报价515港元,在本次减持后,摩根士丹利等3家风险投资机构持有蒙牛股份的数量仅100多万股。(《广州日报》2005年6月17日)
对于公司管理层缘何参与抛售,蒙牛乳业董秘卢嘉慧表示,当初公司成立,员工几乎将所有家当投入公司。这几年内,公司发展相当快,对资金的需求也颇为迫切。卢嘉慧表示,一直以来,员工和管理层买股或配股,从未套现。由于很多员工贷款买房买车,现金流压力较大。公司上市后,员工的工作量更大,公司想通过这次售股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使员工积极地投入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新快报》2005年6月16日)
也就是说,到2005年6月16日,三家外资股东在蒙牛的持股量仅为130多万股,持股比例低于1%。
摩根为什么会退出?
当初,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入股蒙牛时,一些人发出了惊呼,担心中国企业被外国资本所控制;现在,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开始退出蒙牛,一些人又发出了惊呼,以为企业竞争力下降了。其实,当初进来时与竞争力有关,现在退出时却与竞争力无关。“上市前来,上市后走”,为“退出”而“进入”,这是所有财务投资者的操作惯例。现在蒙牛上市了,在良好业绩的支撑下,呈现出丰厚的投资回报率,财务投资者在已经完全实现投资预期的情况下,怎么会不选择退出呢?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对于财务投资者来说,宁愿伴随一个差一点的待上市企业,也不愿伴随一个较优秀的已上市公司,道理很简单,前者意味着可能获得“鲤鱼跳龙门”般的“激增式收益”,后者意味着获取的是“常规式收益”。因此,它所投资的公司一旦上市,其第一选择就是把增值的钱变现出来,然后重新把钱投资到另外一些待上市企业身上。
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上市时间表”决定了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时间表”:早上市便早退出,晚上市便晚退出,长时间不能上市同样要退出,退出是正常的,不退出是不符合惯例的。
从蒙牛案例来看,财务投资者的平稳退出,不仅无损于企业,反而会使企业处境更安全,因为他们的股票并未“蒸发”,而是边退出边转到了长期投资者手里,相对来说,投资者的长期持有要比短期持有对企业更具安全性。再从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及中方股东减持股份的情况看,一日之间总出售量达315亿股,兑现约16亿港元,相当于自身最近100天的交易量的总和,而别的股票一日交易的最大额为其自身51天的交易量之和,蒙牛再一次创造了香港股市的最高纪录。在如此大规模售股的情况下,普通股票的缩水率通常都会跌破两位数,而蒙牛只下跌了28%,充分显现了长期投资者对蒙牛股票的信心。
蒙牛管理层出售部分股份也势在必然:6年来,他们入股入股再入股,一直处于“投资态”;6年来,他们的买房款、买车款几乎全部来自银行贷款,个个都是“负债人”……此番出售部分股份,可以偿还贷款,补贴家用,缓解经济压力,改善生活状态。
那么,为什么蒙牛管理层选择与三家外资投行一起减持呢?主要出于三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