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我在会上也向大家作了汇报。我们总编对牛总造福一方百姓,创造企业奇迹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非常欣赏。他在内部大会上说:这个牛总不简单!
稿子大致好了,发给您,若有不确之处请改正,标识出来就行。报纸明晚付印。
由于版面上临时加了广告,限于版面,很多东西都舍弃了。可惜。以后可以择机再体现。关于奶业的问题,我会在《生命周刊》的文章里涉及。
那天与牛总谈到哲学,同时,又拜读了牛总的评论,非常精彩,很有理论色彩。我买了两本周国平的书,明天寄出,一本送给您,一本送给牛总。
那天您让小郭送我,但为赶时间,司机没去接他;他最后去不了还得向您请示,你们做事真是严谨!
李玉霞11月8日
但是,征询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及法务中心后,得到的反馈是:蒙牛作为海外上市公司,这一消息在未经公告之前不宜披露。这样,这一报道当时就被搁置了。后来,李玉霞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网”上:
“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牛根生的哲学
李玉霞
据牛根生讲,笔者是第一个被允许报道他捐股一事的记者——当然,最后因为受制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这一报道当时被搁置。
那是2004年11月5日,笔者赴呼和浩特采访牛根生。那时他刚好初登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声名如日中天。他正躲着记者,但因为我报的一篇文章,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
这篇文章题为《哲学不只是慰藉》,刊登在2004年8月27日的《环球时报》上,是我报约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为《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写的书评。牛根生乘飞机时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就带回来,先让干部们学习讨论,后来又原文登在企业报《蒙牛足迹》上,让员工们学习体会。
一到蒙牛,便听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牛根生要捐出所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
而且此项工作早在2003年的圣诞节,就与当时负责蒙牛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沟通好,待公司上市后正式启动有关法律手续。此后,家人几经商量,中外律师三番五次往来返稿。至笔者采访时,牛根生已经与老婆孩子签好法律文书。虽然早年他就有将百万薪资分给众兄弟的豪举,但一下子捐出全部股份,还是太过“出格”。
采访安排在标有“美国摩根”字样的别墅里。牛根生介绍,这座别墅一房两用:董事会召开期间,它是摩根设在蒙牛的办公场所;闭会期间,牛根生一家住在这里“看房子”。牛根生高大粗犷,与我们心目中“蒙古大汉”的形象甚是吻合。他亲自来给我们开门,不见有保姆,偌大的别墅里,装饰得普普通通,毫无“富丽堂皇”之感,而且大多房间不是会议室,就是办公室。
笔者忍不住先问他荣登富豪榜的感觉。他说“不过是纸面富贵”,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您今年才40多岁,为什么要捐出全部股份?”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他说:“虽然蒙牛只有6年,但我现在已经在考虑它百年发展的事。我活不了100岁。如果孩子继承了,是人才还好,不是人才就害了企业也害了他。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和运行机制,让蒙牛能获得百年发展。都说民营企业短命,谁说蒙牛不能是可口可乐、奔驰、雀巢?”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说,对钱财,他的观念是“不在所有,重在所用”。“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我就不让他富。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企业垮了,或被不肖子孙祸害了,失去钱财就很难受。我现在是自己让它从有趋于无,这才是支配金钱的最高境界。”他觉得这是很幸福很快乐的事。
&nbs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