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牛说:我们内蒙古有一半以上的老农民、老牧民,至今没进过县城,可是,全球化一下子把他们抛到了美国农民面前、加拿大农民面前,让“锄头化铁锹化”与“机械化信息化”同台比武!他们可怜得不知道种什么好,种出来了又不知道怎么卖出去,卖出去了也落不上好价钱。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当好这个前锋。

            2003年8月,牛根生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年会上演说时讲到:

            第二个大局,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事,在发展别人中发展自己。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相信各位都有很深的体会,我们经营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子,一个很大、很长、很累人也很激动人心的圈子,通俗的说法,把它叫做产业链,更形象的说法,应该称它为“企业生态圈”。从最前端的种草养牛,到中间的乳品制造,到后端的市场营销,处处要讲生态平衡。万一有一天某个方面不平衡了,这个圈子就发生了梗阻,你其他方面的技术指标再好,这个圈子也没法再循环下去。明确了“企业生态圈”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有了战略支撑。

            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又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晚辈,始终视同行为“队友”,而不是“对手”。我们深信,让锅里的饭增加10倍,远比你在我碗里抢一勺饭、我在你碗里夺一块肉来得重要。

            我们打造“奶源圈”的过程,就是化解三农问题的过程。今年上半年,在前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委员长两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乳品企业视察(即到蒙牛视察——编者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乳业的重视。中国2/3的人口是农民,我们如果把农业产业化这篇大文章写好了,我们想的事,就是国家元首想的事;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是仅次于总统的职业。中国乳业大有希望!

            牛根生给自己两个定位:在产业链前端,他是“种草养牛的工人农民的儿子”,在产业链后端,他是“全体健康乳制品消费者的仆人”。

            3.共生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这首草原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奶牛与农民的“命运曲线”。

            作为这条“命运曲线”的一个关键变量,蒙牛给自己确立的使命是:“百年蒙牛,强乳兴农”,“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

            时至今日,蒙牛已与产品市场的亿万公民、资本市场的千万股民、原料市场的两百万农民,以及数十万生产大军、销售大军、供应大军,结成“三民+三军”的“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众所周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成立6年来,蒙牛通过担保养牛贷款、胚胎移植等方式,带动周边奶农新增奶牛80万头,2003年发放奶款约20亿元,2004年发放奶款约30亿元,成为农民的致富带头人。2005年,蒙牛成为中国乳业中日收奶量惟一突破6000吨的企业。

            和林生产基地是蒙牛分布于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的20多个生产基地中的一个。

            蒙牛未建厂之前,和林格尔是国家级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自治区后几位。

            蒙牛成立后,同时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让农民找到了市场。过去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茫然不知所措,现在只要紧盯蒙牛就可以了,蒙牛就是农民的市场。第二,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白色产业”(养牛)和“绿色产业”(种草)。和林县的奶牛头数,由1999年的6000头发展到2004年的6万多头,扩大了10倍!第三,一大批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几乎没有再当农民的,而成为工人后,一个季度的收入就接近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

            农民富了,县域经济也发展了,这个昔日的国贫县,一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