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对于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似乎可以说:蒙牛的“品牌故事”中需要定位一个坚守如一的“品牌基因”,伊利的“品牌基因”上需要演绎更多撼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伊利的品牌向何处去,蒙牛的品牌向何处去,今天还远不到定型“钙化”的时候,正如牛根生所言:“现在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样消费者认同你以后,才不会说拜拜。中国的企业好三年坏三年,基本上是个大规律。问题在哪?主要在于用心不专。在国外,几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所以,他们才会有世界级的大企业诞生。我去法国考察时,去过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家族牧场,他的主人说:1894年他爷爷养的奶牛获得体重第一,1917年他父亲养的奶牛得了单产冠军,1936年他养的奶牛得了第三,现在他的重孙子也开始养奶牛了。他说:‘听说中国牛奶是两个字组成。我们刚刚学会了牛字,正在学习怎么写奶字。’我听了后要说,法兰西民族万岁!我们连牛字都还不会写啊!”

            

            八、风云突变:蒙牛会收购伊利吗?

            

            2004年12月20日,伊利高管人员郑俊怀等5人被刑拘。一时间,对于伊利部分高管人员“为什么挪用公款MBO”的探究,甚嚣尘上。有人断言,蒙牛将收购伊利。由此,甚至引发了一场论争。《新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对蒙牛新闻发言人孙先红进行了专访,该文发表于2005年1月6日。(本处节选部分问答)

            

            伊利高管挪用公款MBO,蒙牛外资股东套现等事件串在一起被演绎成一场乳业并购故事。

            因《解析外资巧取豪夺资本故事,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

            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称“蒙牛和伊利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关于“走在一起”:这句话不是在上市之后说的

            

            新京报: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专访。里面把郑俊怀急于MBO的原因归结为蒙牛挟外资逼迫。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牛根生曾说:“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这算不算蒙牛收购伊利的信号?

            孙先红:这是一个假论据,完全是“移花接木”。蒙牛上市是2004年6月的事,而牛总说“伊利与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是2000年的事。我不知道接受专访的这位财经专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不经意”地犯了一次糊涂,还是聪明人在放“烟幕弹”。

            大家可以翻一下2000年第10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其中有一组名为《同城恩怨》的文章,该文章写伊利与蒙牛时所用的题是“裂变之怨”,文章写道:“精明的牛根生还是不喜欢舆论将蒙牛与伊利对立起来,更不愿逞口舌之快去贬损伊利。但牛根生透露了他内心深处一个笼统而朦胧的感觉:以后伊利和蒙牛还会走到一起。”

            牛总之所以如此说,是基于他的信念:竞争的最高阶段是合作,合作双赢。有几件小事,可以反映他的这种思想:一是他在企业里坚定不移地倡导大家在提到伊利、光明等兄弟企业时,要称“竞争队友”,而不是“竞争对手”;二是他提出伊利和蒙牛除了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三是他屡次强调“蒙牛伊利,本是兄弟”,“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所以,牛总要表达的意思是,纷争是暂时的,两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