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956年10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那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研究了一些领导人的分工问题,邓小平是来征求聂荣臻的意见的。他对聂荣臻说:“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没有过多考虑,就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聂荣臻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与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还是请中央决定吧。”邓小平办事历来果断、干脆,他表示同意说:“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任命。”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第五十一次常委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从此,聂荣臻开始了为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
聂荣臻这样快的定下决心来抓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其缘由可以上溯到他在中学读书时期。
39年前,聂荣臻来到江津中学,上的第一堂实验课,就是水在经电解后实现氢氧分离而能燃烧的现象,这简直使他为之入迷。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思虑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旧中国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国力衰颓,倍遭列强欺凌。比照日本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聂荣臻悟出了一条道理:欲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走向通往现代社会的道路,只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因而到法国勤工俭学,试图搬回拯救祖国的法宝。然而留法勤工俭学、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的传播,斗争的实践使聂荣臻进一步悟出一条道理:中国只有经过社会革命,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打倒军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才有可能建设现代经济,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文化,建立现代国防。
1925年9月,聂荣臻从苏联回国,20多年,他在枪林弹雨中为之奋斗,迎来了一个新中国。可以说,只有到了今天,他才有可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聂荣臻主持科技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就是参与领导制定12年科学规划。
新中国成立了,但她在经济上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渴望用科学技术迅速改变自己的地位。1955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宣布,国务院已经着手编制1956至1967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月20日,毛泽东到会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和号召,成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强有力的动员令。
这一年的3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这一工作,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
4月起,科学规划委员会陆续集中了全国各地各学科、各专业的600多位优秀科技专家荟萃京华,着手制订新中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对门类众多的学科专业制订一个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这项工作的人,不但需要冷静的科学头脑,还要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伟大的中国革命所造就的那些革命家、军事家,历史地成为这一任务的当然领导者。
聂荣臻回忆说,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他说:“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12年科学规划的讨论中,对于方针、原则问题,科技工作者们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一切都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从头摸索前进;另一种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先学会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大多数人同意第二种意见。聂荣臻是完全支持第二种意见的,认为这是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又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正确方针。
1956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深入研究制订科学规划的一些问题。
在这次会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