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过热所致。在这期间,市场最大跌幅达到79%,证券管理层的主要政策取向就是救市。1994年7月的“三项政策救市”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国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1996年年底,管理层发现股市已经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时,于是开始收紧。以《人民日报》“12?16社论”打压股市为开端,管理层连发后来俗称的“十二道金牌”,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于1997年5月进行调整。

            这两次大的调整当然有市场自身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政策指导下的调整。

            2001年下半年到2005年5月的下跌,是由价值回归、与国际接轨、制度缺陷等复杂的原因所致。随着理性的投资者逐渐主导市场,救市政策逐渐连短期的效果都很难产生。与此同时,持续的熊市使制度的缺陷和风险日复一日的暴露,使下跌更加惨烈。

            就在这一次下跌中,监管者逐渐认识到简单的救市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通过制度改革来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成为监管者主动的选择。这是市场发展到这一阶段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的完善,让中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出现雏形;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ETF、LOF、买断式国债回购等诸多创新产品,让中国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FII等各种资金的入市,表明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合规资金入市”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推出证券公司创新试点,允许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改善证券公司征税方式,这个艰难的行业开始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中国股市的发展和股市的回报率(3)

            诸多措施改变了市场危机四伏的局面,变得越来越健康。在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类社会资金保值增值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判断,影响中国股市发展的积极因素已经多于消极因素,市场正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转折。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国资本市场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此后,中国加强了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

            自2006年4月29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中国超过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革。被誉为资本市场第二次革命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扫除了制度性障碍。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特有的现象。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中国在设计股市基本制度时规定,只有占股市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这种畸形的制度致使上市公司或大股东绝对控股,没有必要关心股价的涨跌,不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股权分置”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向上发展的空间。

            为促进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迅速发展壮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政策。目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约占流通市值的比重为30%以上,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

            此外,中国近年来修订了《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修订后的法律更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创新和发展的限制,赋予了证券监管部门更为有力的执法手段,增加了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罪、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罪的规定等。大大推动了证券法律体系的完善。

            (3)中国股市的投资回报率

            同样,中国的股市也给了投资者很高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