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她毫不犹豫地替丈夫接下了明天去"哭丧"的任务,想趁此机会逼夏艺出道。夏艺回来后得知此事,埋怨了妻子一顿,但事已至此,第二天他只得硬着头皮去"哭丧"。但这次因为不了解对方家里的情况,惹怒了其儿媳,并由此引起了现场的骚乱。但是他决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把"哭丧"当个正经事做好。夏艺首先努力掌握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哭法,后又掌握了定点定时流泪的技巧。妻子陈华芳也跟着他一起学习"哭丧",终于两人都能够做到流泪收发自如。
第11节:赚钱不能怕害羞(4)
1996年春节一过,夏艺、陈华芳决定出山。由于经过精心准备与训练,这一场"哭丧"夏艺夫妇表现得很好,名声一下就传开了,不断有人请他们夫妇去"哭丧"。1996年5月,夏艺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招聘了十几个人办起了一个乐队,妻子陈华芳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从此,夫妻二人专门从事"哭丧"。
有人问夏艺,你对目前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有什么看法?夏艺诙谐地说:"社会进步了,经济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眼泪流不出来了,'哭丧'职业就应运而生了;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我现在想开了,看透了,凭本事生存,能赚钱养家就行了。"
要面子,实际上要的是一种虚荣心。"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对要面子的人一针见血的评价。面子如果本来有,也算顺其自然;假如硬要,那其中的辛苦,需要忍受的磨难和内心折磨是相当大的。面子上的事,确实让人很累,很辛苦。面子贴在我们脸上,像一层纸,薄薄的,但有的人始终也难捅破它,有时我们会感到这一辈子都为面子而活着,有时候我们会感到面子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感觉,问题是我们无法摆脱面子和超然对待面子,也做不到丢弃面子。这是不是做人的悲哀呀?
第12节:赢钱就能赢面子(1)
赢钱就能赢面子
在温州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温州人无禁则入"。做了20多年生意的郑州温州商会会长王招富解释说:"别的地方是规定你可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温州是只要不明令禁止什么,我就做什么。赢了钱就是赢了最大的面子。"
温州人的特点是不怕吃苦,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只要有钱赚他们就会干,这种性格的形成跟温州的历史环境有关。温州自然条件不好,山多地少,为了生存温州人也不会顾忌什么面子,机关单位局长的老娘摆摊都无所谓。
比如,在有的人眼里,擦鞋这个职业很难堪,宁可什么也不做,也不去擦鞋。如果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也要到离家远一点,熟人少一点的地方去擦。有的地方,东门出、西门进的待业青年很多,而在温州,人人都很忙,大有公司老总,小有作坊的老板,也有在自家门前擦鞋的擦鞋匠,可谓大能力挣大钱,小能力挣小钱,而不像很多人大钱挣不来,小钱又不想挣,死爱面子活受罪。
温州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他们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文化"。温州人认为挣不着钱丢人,看厕所、擦皮鞋挣钱不丢人,为了不丢人而去看厕所、擦皮鞋,自己养活自己,并且通过擦皮鞋、看厕所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些人却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我可不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人的事。"这就是与温州等先进地区就业观念上的差距,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温州资源匮乏,环境不好,这种"上天"的安排造就了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深埋藏了一颗致富的野心。为了赚钱,温州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勇闯北京。
第13节:赢钱就能赢面子(2)
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门口,有一位秀丽的温州少女,整日坐在那里补皮鞋。她的生意出奇的好,大学生们都很愿意让她补鞋。由于她来自温州,人又长得靓丽,就有了"补鞋西施"的美名。这对于接受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而言,一半是同情,一半是不理解。
有一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来到她的摊前,在她补鞋的时候与她拉起家常。小伙子问:"姑娘,你这么年轻,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家补鞋,不觉得难堪吗?""西施"连头都没有抬,一面忙着自己手中的活计,一面回答说:"挣钱呗!这有什么难堪的?破皮鞋穿在你们脚下,这才叫难堪呢?"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