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诋毁六:歪曲沈阳奶款风波真相,非议蒙牛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蒙牛从没拖欠过奶农一分钱奶款,都是按月结算。
企业收奶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通过中间商收奶。在这种收奶模式中,企业和中间商具有契约关系,中间商又和奶农具有契约关系,企业与奶农没有直接契约关系。沈阳的情况正是这样。沈阳地区的240万元奶款早就由蒙牛支付给了沈阳地区的中间商,但这个中间商不与农民兑现契约,携款潜逃。为了查清事实,农民于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案。
蒙牛在帮助奶农弄清事实真相后,为了让农民过上一个快乐祥和之年,于2004年春节前夕,再次拿出240万元,把中间商卷走的奶款垫付给了奶农;而企业遭受的损失,则只有等案件有了结果后再说。在这件事中,由于蒙牛没有直接与奶农签过约,因此并无法律义务,但为了奶农的利益不受损失,蒙牛毅然决然负起了道义责任。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样承担法外义务的做法,在假新闻制造者的笔下,却变成了诚信的“败笔”,不知其歪曲事实、暗箭伤人的一系列行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诚信?
老牛的助手卢建军一语中的:我们创造历史,有人却想篡改历史。
2.狐狸露出尾巴
如此泛滥成灾的假新闻诽谤,绝不会是媒体的自发行为。
主管营销的孙先红开始在新闻圈里调查。
2003年11月,一家媒体将一整版软文广告传真到蒙牛,并说“不明白蒙牛为什么要搞一场自己骂自己的公关策划”,请投放者蒙牛核实签字。这是一篇运用“春秋笔法”撰写的充满“莫须有”的文字。蒙牛当即告诉报社:其并非蒙牛投放,请撤掉。报社说:那不行,10万元广告费已经打到了报社。不得已,蒙牛人将计就计,用真广告换下了假广告。
这一事件表明,问题比想像的更严重:有人居然冒用“蒙牛”的名义,用刊登广告的形式,发表诽谤蒙牛的假新闻,“打着红旗反红旗”!
同年12月初,《××××画报》上的一篇同类文章,引起了蒙牛高度重视。在那篇文章的末尾,不同寻常地写明了稿件来源:北京未晚国际品牌传播机构。
孙先红很快找到了未晚。起初,未晚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好,请孙先红进了会议室静候。但该公司的负责人始终拒不露面。被激怒的孙先红临走时警告该公司员工:蒙牛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在损害蒙牛的利益!
当时孙先红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叫停此事,就既往不咎。
然而,这次警告并没有起到作用。其后,该公司变本加厉地向国内各大媒体以购买广告的形式大面积发稿。
3.警方调查:诽谤者来自同行
忍无可忍,蒙牛不得已向警方报了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牛玉儒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和安排侦破工作。
《中外管理》杂志的记者记述了他们的调查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