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结果,被蒙牛比下去了);二是把第二个雪糕也带出来了——取名“回家看看”。

            “蒙牛转转,口味换换”,“吃完蒙牛转转,再吃回家看看”——呼市孩子从一开始就吃一种雪糕,用求新求异思维,提醒孩子们“换换”。

            与此同时,蒙牛位于和林格尔县的盛乐生产基地开始筹建。

            1999年5月,牛根生在接受记者张治国、张伟采访时说:

            我们的企业结构称它为“哑铃型”都不算贴切,应该称它为“杠铃型”。什么是“杠铃型”?就是搞“虚拟联合”:我们与中科院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开发产品,塑造品牌;我们与中间商联合,开辟全国大市场;我们把许许多多的区内外工厂作为自己的加工车间——这就是目前的“蒙牛”。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语,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的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产转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虚拟联合”。现代企业往往是“横断面”型的企业,不一定自己全有,专业分工越细越好。

            当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根据地。我们在内蒙古建厂,就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根据地,与内蒙古人民水乳交融。

            蒙牛将“虚拟联合”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在制造环节不断收缩,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却进一步延伸。截至2004年,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30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26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以及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20多亿元,几乎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牛根生形象地称其为“只打的,不买车”)。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

            这就是牛根生当初为跳出“三无”窘境而采取的革命性创举!当这个“阶段性战略”使自己羽翼丰满后,他就毫不犹豫地丢掉这个“第一级火箭”,开始了“全球样板工厂”和“国际示范牧场”的建设。

            经济界人士说,如果不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蒙牛产品的问世至少要晚一年;如果不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金,蒙牛的发展速度至少减一半;如果不引入国际资本,蒙牛的国际化至少要晚几年。

            

            4.筹股风波

            

            面世不到半年,品牌打响了,速度放飞了。巨大的需求,巨大的拉力,转瞬间成为巨大的“饥饿”。建工厂要钱,做市场要钱,打广告要钱,资金成为巨大的瓶颈。

            1999年6月10日,蒙牛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营业执照,股东由3人变更为10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由白英变更为牛根生。同日,讨论了从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事宜,募股开始。

            消息一出,有个人心急如焚。第二天,他就提了一塑料袋钱,汗水津津地出现在蒙牛53平方米的民宅办公室。这是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的钱历历在目。摊到桌上,点一点,整整28万元。

            他叫陈和义,牛在伊利时,他是大同的经销商。昔日的老战友,牛对他自然知根打底,哪会有这么多的钱?问来问去,说了实话: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借来的。陈说,他就认准了两点:一是牛总一定会赢,他能把伊利雪糕做成全国第一,就一定能把蒙牛产品做成全国第一;二是牛总绝对不会骗人,他在伊利能把自己108万年薪分给大家,在蒙牛当然不会骗我这28万——所以,“看对人,我就不说钱。你闹哪,我就跟你闹哪”。

            尽管蒙牛非常缺钱,尽管这是他自愿入股,但牛根生还是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