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我不以为,拆出爱国家、爱城市的“精神平台”就值得欢呼雀跃,就值得志得意满,就值得构思一个领导感到满意的总结报告……总之,感动匆匆,画句号也匆匆(这是有过先例的),这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我们“安排”了杨立金的生存现状,结局却是一句从生存成本上看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感喟。
违建由来已久。反思违建的“发展史”,当然必不可少。在我看来,一味责怪杨立金们私搭违建不妥,但一味拔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或许也不是很科学。我们最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杨立金要靠搭违建租门面活着,而这往往是一种现象。
从最浅薄的层次来加以分析,我觉得杨立金们是受到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暗示:搭违建马上可以改变经济状况——我们假设这种改变甚至超过了低保和一般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在南京,低保每月200多元,一般协警每月也是数百元,这和南京高得让人咋舌的生活成本特别是租房成本相比显得很“单薄”,于是违建一夜之间成了致富法宝,在一些政府部门也带头的情况下,违建更成为一座城市灰色的风景线。
那么,政府打拆违战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违建之广、之密、之城市化,还在于违建暗寓着一座城市的民情趋向。
杨立金在风口浪尖上的一次“利益让渡”,立即缓和了政府部门的紧张心理,因而其精神受到推崇很好理解。但我以为,爱国、爱城精神的荣誉光环并不能自然掩盖杨立金们的彷徨心理,我们急需建立一种保护和关爱的机制来应对杨立金们的观望心理。
《江南时报》这篇报道的下面是另一则报道“秦淮区三项举措保拆违户有房可住”。我觉得这是好事,但还不够。如何保证“拆违户”有更多的希望,有更宽泛的活路,我们必须尽快给出答案。
和爱国主义相比,拆违,更该拆出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和被这一精神关照的救助保障机制。
申论写作:高校教师应重修德
前不久,个别高校教师在招生中搞权钱、人情交易的“黑幕”被披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师德不佳的问题非止一端。语虽偏激,但发人深思。
应当肯定,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是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但也不必否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不少不讲师德的现象,而且有发展趋势: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有的教师无心授课,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办公司、“走穴”。有的教师不讲专业知识,而热衷于“传授”赚钱的“秘诀”。有的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或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等等。这些现象虽不很普遍,但危害性较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些高校师德缺失分不开的。
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师德未必会对大学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不注重修德。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生们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绝非微不足道,而是重大深远。
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师德,作为教师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要想育人,必先正己,古今亦然。有的教师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种种名与利的诱惑,以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的高校对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也就谈不上重视师德的铸造与培养。古人云,“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只有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锻造好,才能在高水平和高层次上育好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今天,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