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人,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人都要面临这种可能。原本是工厂“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铁饭碗”的工人,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式。除了赚一笔快钱,对两国贸易的持续性并没有什么好处。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环流这一方案的声音……”

胡文海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安静的听着眼前这位经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谈。作为一名东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东北人,恐怕很少有人会不认识他眼前的这位。

至于说历史的是非公论,不应该由当代人评说,只能是留给至少一两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静的看待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没错,可小时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终究是要长大的。长大后再回头去看过去成长的经历,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成熟起来。

还是说回当下。所谓“黑字环流”,这是历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项计划。其目的,就是让日本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是赤字,贸易顺差就是黑字了,让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通过“环流”重新回到贸易逆差国去。

不用说,**十年代日本对中国是严重顺差。换过来说中国对日就是严重逆差了。

这是日本人全民吃斋念佛,喝了恒河水变菩萨了不成?当然不是,日本的黑字环流将贸易盈余以贷款方式返回逆差国,这往往是附有严苛条款的。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就是这些贷款必须购买日本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样的条件,黑字环流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拓,大量日本资本进入中国,大量的日本企业凭借这一计划极大的巩固了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往往是欧美企业哪怕技术、售后等方面比日本更优秀,但拿了黑字环流的中国项目。设备购买的招标会中,只有日本公司能够投标,像欧美等国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却一律被排除在外。

当然,也不能没良心的说这就是日本人的“阴谋”或者有“汉奸”卖国。黑字环流在实质上确实推进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进步,节省了中国改革过程中饥渴的资本。条件再怎么苛刻,也没人拿枪逼着人去借这笔钱不是。

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每年数千亿日元的贷款,也确实是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只不过这些钱里有不小一部分。被用来“交学费”了而已。

“目前看来,虽然这笔贷款不能算是黑字环流的一部分。但两个项目有很大的相似点。十亿美元抵押一万亿日元,这相当于在当前的市值上增加了贷款四到五倍。正常来说,不可能有银行这么做业务。当然,有一国主权担保,其实没有抵押也一样能贷款出来。可这样一来性质就不同了,没有抵押。或许就要付出一些政治权力的损失,我看这样以民间贷款为主体是很好的思路。同时这笔贷款也要求了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目前看来这次的采购权牢牢的抓在我们的手里,这个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黑字环流最为人诟病一点就在于此,拿人手短。只有日本企业投标,人家背地里围个标,报多少数字招标方也只能捏鼻子认了。而这次胡文海推动的万亿日元贷款虽然也要全部用于对日采购,但造船业上目前日本有动力要扶持中国,要“联中抗韩”,这主动权就操在了中国手里。同时因为这笔钱目的明确,拉来了几家日本的顶级财团关注,利益涉及巨大,多方博弈之下就很难造成围标的结果了。

胡文海相信有了自己这次示范,明年日本人正式提出黑字环流计划,中国也应该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要交那么多学费了。

“综上所述,这个方案我认为可以接受。唯一需要讨论的地方,在于这笔钱的使用方式……”

胡文海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看向这位经委的副主任,神情平静的点点头。

有三菱、三井这些财团推动,日本政府里也一直有黑字环流这样的声音,只要国内愿意给这笔贷款提供担保,这次的万亿日元大贷款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怎么拿到这笔钱,而在于这笔钱怎么花。

中船总公司敢于大刀破斧的将自己身体里腐朽的部分砍掉,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进劳务派遣和一系列改革,绝不是柴老或者中船的整个高层都疯了,犯了轻敌冒进的幼稚病。恰恰相反,国内当官的或许有常识缺乏或者官僚习气的问题,可哪有蠢蛋?

中船总公司做出的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把这一万亿日元的使用权,攥到手里。

目前中船总公司表现出来的改革魄力,说白了,不过是投名状,是证明自己有资格使用这笔钱的入场券。

能够对这笔钱去向发表意见的,胡文海肯定算一票,国家经委、计委、央行。这些提供政策和担保的肯定也能算一票。其他的******里各部门可都是要虎视眈眈的,中船部改企之后,最多算一央企,话语权是极大减小了的。

虽说中船总公司肯定能分下一块肉来,但分多分少,那可是一万亿日元。波动个1%都够人心疼一年的了。

为了这笔钱,中船总公司可算是豁出去的冲在了前面。到了胡文海这里,究竟要怎么用这笔钱,也到了不得不摆上台面来的一件事。

同时,也是“绣城模式”是否能推广出去的关键时刻。

“钱的使用上,如果能保证大部分用于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升级……”

胡文海长出一口气,:“那么我可以服从国家的安排,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先有项目后引进。不仅要引进设备。更要引进技术和管理。”

胡文海的目的很简单,手法也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打的项目拉动的主意。

万亿日元贷款是指定了用于船舶工业内部消化的,否则三菱、三井也不至于这么积极的推进。别看上万亿日元好像真不少,但要全面升级中国的造船能力还力有未逮。

这些钱也不可能学花椒面一样撒下去,船舶系统里你一点、我一点的分光抹净。毕竟船舶工业可不只是造船厂,就如渤海造船厂一样,本身就有不小的规模。但为了支撑这样一个造船厂,它的周围是足足一个城市的企业在给它做配套。

船用阀门、船用仪表、船用板材、船用玻璃、船用油漆、船用发动机、船用管道……

一艘船上数百万个零件。涉及到的是整个重工业体系。造船厂不可能生产这所有的零件,绝大多数都是系统内采购来的,本身更多的是一个拼装的作用。如果要排排坐分果果这么分了一万亿日元,那就不可能只给造船厂分,更要给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分,那就相当于要给中国整个重工业体系升级了。一万亿日元扔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所以说,这一万亿日元只能重点分配、重点升级。这谁是重点,咳咳,看的不就是谁有项目么。

而目前国内造船的项目都捏在谁的手里?自然是已经签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