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书库大全

一切世法皆是诗法

时间:2023-12-03 06:49:41


   
    顾随
    要在诗中表现“生的色彩”,只有“生的色彩”才能动人。如何能使“生的色彩”浓厚?
    第一须有“生的享乐”。此非世人所谓享乐,乃施为,生的力量的活跃。生命力最活跃,心最专一。
    第二须有“生的憎恨”。憎恨是不满,没有一个文学艺术家是满意于眼前的现实的,唯其不满,故有创造;创造乃生于不满,生于理想。憎恨与享乐不是两回事,最能有生的享乐,憎恨也愈大,生的色彩也愈强。有憎就有爱,没有憎的人也没有爱。
    此外还要有“生的欣赏”。前二种是生活中的实行者,仅此二种未必能成为诗人,诗人在前二者外更要有生的欣赏。太实了,便写不出。不能钻入不行,能钻入不能撤出也不行。在人生战场上要七进七出。
    诗之好,在于有力。有力,即:一、不可勉强(勉强便成叫嚣),不勉强即非外来的;二、不可计较。不勉强不是没力,不计较不是糊涂。一般人享权利唯恐其不多,尽义务唯恐其不少。所谓不计较只是不计算权利、义务。栽树的人不是乘凉的人,栽树的人不计较这些,是“傻”,但也伟大。有力而不勉强、不计较,这样不但是自我扩大,而且是自我消灭。
    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再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否则只写风花雪月、美丽字眼,仍不是诗。
    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然此二诗乃两位大诗人晚年的作品,其心已是寂寞心了。必如此,然后可写出伟大的热烈的作品来。吾国《水浒传》也是作家晚年的作品;《红楼梦》亦然,乃曹雪芹晚年穷极时所写。岂不有寂寞心?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漠,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
    若认为一个大诗人抱有寂寞心只能写枯寂的作品,乃大错。只能写枯寂的作品必非大诗人。如孟东野,虽有寂寞心,然非大诗人。北宋陈后山亦抱有寂寞心,诗虽不似东野之枯寂,然亦不发煌,其亦非大诗人。
    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现实之不满并非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然而叹老悲穷的牢骚不可取,就是说牢骚不可生于忌妒心。纯洁的牢骚是诗人的牢骚,可发。
    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但大哲人也是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就其极致言之,普通情况下并非如此。
    (清水無香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诗词感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