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时间:2023-12-03 04:44:31
罗芊
好的语文教育究竟能带给一个人什么?毕业多年后,郭初阳的学生给出了答案: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一扇干干净净的窗
《郭初阳的语文课》——既是一套书的名称,也是认识郭初阳最好的方式。
这套书记录了郭初阳的10堂语文课,其中一堂,讲的是莫泊桑的《项链》。故事讲一个叫玛蒂尔德的姑娘为了参加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意外丢失,于是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还债,她节衣缩食,劳苦10年,最终得知,她借到的,原来是一串假项链。《郭初阳的语文课》
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许多老师会将《项链》视为一个女性贪慕虚荣的故事,但郭初阳有自己的理解。他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儒勒·米什莱的《论女性》,读莫泊桑的随笔,了解作者的创作观,最后对文本做出属于自己的新鲜的阐释——他认为,莫泊桑虽极力克制,却依然在文字中流露出对玛蒂尔德的惋惜。《项链》并不是一个关于贪慕虚荣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女性对抗命运的故事。
更让人惊叹的是,郭初阳通过反复精读文本,发现了《项链》的故事模型——《灰姑娘》,两个故事有太多相似的要素:舞会、马车、丢失的东西、午夜时的逃跑,内核却是截然不同的——灰姑娘因爱情跨越了阶级,获得了幸福的结局;玛蒂尔德却失去了10年的青春,人生滑落。《灰姑娘》写的是青春,《项链》写的却是衰老。莫泊桑很有意识地写了一个反灰姑娘的故事。
郭初阳的这堂《项链》,带着学生从人物到故事模型,最后回到作者莫泊桑——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欢乐少,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凉雾的世界。
下课时,他还留下两个问题:1.中国古典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与欧洲大陆的“灰姑娘模式”有何异同?2.有关盲人作家,从古希腊的荷马,到英国的弥尔顿,再到莫泊桑(创作《项链》时,莫泊桑几近失明),盲人作家的生命体验与他们的创作之间有何关系?
这就是仇晟接受的中学语文教育。
这对师生相识于2005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那里是一片自由之地。仇晟念中学那会儿,杭外的学生没什么升学压力,因为高三后保送或自招名额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还有大量的海外高校可供选择,当时仇晟所在的班级,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高考。郭初阳在这所学校任教6年。
开学第一课,郭初阳让同学们投票,这本语文书中,哪些课文是他们不想学的,然后全班讨论,为什么不想学,最终筛掉了1/4的课文。“这是他做的一个民主化尝试”。一个星期5节语文课,他顶多花3节讲课本,剩下的时间讲随笔,讲拓展阅读,有时是诗歌,有时是小说,有时看电影。
郭初阳的课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审美和价值观。出去上公开课,他会给小学生讲里尔克的诗,那首《沉重的时刻》,他在许多学校都讲过。
课堂上,许多学生因为年纪太小,一開始并不理解诗的意思,还有人读着读着就笑了起来。但郭初阳带着他们反复朗读,读了10多遍,孩子们真的体悟到了“沉重”的感觉——这是郭初阳的教育理念,他很认同阿尔贝·雅卡尔《睡莲的方程式:科学的乐趣》里讲的那段话:“即使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很早就介绍给青少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朝这些概念指示的方向进一步探索。不是要详细地探索一个新领域,而是在这个领域里转一转,激发他们的渴望,一种到了知识武装完备的那天向前冒险的渴望。”
他会给学生看反乌托邦叙事的电影,比如《蝇王》。片子讲的是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儿童在完全没有成人引导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脆弱的文明体系。最终,由于人类内心的黑暗面,这个文明体系无可避免地被野蛮与暴力所代替。
每节语文课开始之前,他还设置了“微型讲座”,按照学号顺序,学生做5~10分钟的演讲,话题由演讲者自定。以下是他们班讨论过的部分话题:我看《流行性物欲症》、爱情中灵与肉的区分、达利与超现实主义、你相信特异功能吗、记忆:唐山大地震、时间是什么、名妓与名士……
关于高中语文课,仇晟记得一个很经典的画面,同学们时常因为某个问题吵成一锅粥,“但是郭老师在那边笑着,看着我们讨论”。他总是鼓励孩子们想得深一些,会用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一次,一位外地老师来学习他的课,做了统计,《项链》一堂课,他抛出问题共计157次。他也因《项链》一课,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冠军。郭初阳在给学生们上课
他的大学同学、好友蔡朝阳说:“很大程度上,郭初阳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语文课堂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质。”
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郭初阳,那么学生毛明超初三时写的一篇随笔很恰切:“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立体的语文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于现实利益;另一个则是“世界观世界”,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还应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师》。他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郭初阳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他的语文课并不是扁平的,他致力于教给学生“立体的语文”。
阅读是他最看重的事,他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很多学校请他分享教育理念,他总会提到一本书,叫《阅读的力量》。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叫“自由自主阅读”。所谓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没有压力的阅读,没有任务的阅读,没有课后练习的阅读,不需要考试的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想读漫画也可以,想读奇幻类的作品也可以,想读什么都可以;坐在马桶上读也可以。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式。
郭初阳把这种自由自主阅读视为马拉松。“应试阅读像跨栏跑,一个马拉松跑得很好的人,在没有接受任何跨栏训练的情况下去参赛,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马拉松和体能训练肯定能给他打下很好的底子。”
他上课大多会准备阅读材料,比如讲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一文,讲到亲子关系,他就准备了6篇阅读材料,分别是周作人的《小孩的委屈》、纪伯伦的《先知·论孩子》、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节选,《列王纪》里的《真假母亲》、刘以鬯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以及川端康成的简要年谱。
在中学阶段,他就会给学生上写作课,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创意写作。先是模仿,模仿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爱》,模仿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或者就摘取《追忆逝水年华》里写小玛德莱娜点心的那一段,让学生写一个能够唤起记忆的小东西。郭初阳
模仿过后,难度升级,他有的是玩法。他布置过“顶真故事”,顶真是一种修辞手法,前一句的结尾就是后一句的开头。他让学生自己找拍檔,只有一个要求,前面那个人
的结尾是下一个人的开头,内容不限,文体自定。最后交上来的作业令他吃惊。班上有四个同学结为一个小组,做了一个连环顶真故事,A的结尾是B的开头,B的结尾是C的开头,C的结尾是D的开头,而D的结尾又回到了A的开头。
他还布置过一篇随笔,题目就4个字:随便写写。学生叫苦不迭,“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难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把学生们的随笔结集成册,经过民主投票,同学们将这本班刊命名为《芦苇》。
在郭初阳的教育构想中,语文教育并不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还包括德育和美育。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现在的中学开始高谈爱的教育,暗行酷的教育,匮乏性的教育,遑论死的教育。”
为此,他鼓励学生自己去办性教育主题班会。大家先检索资料,他会帮忙买一些图书。同学们上网检索,无可避免地会登录一些黄色网站,这些高中生会开始思考:为什么倡导正常性教育的网站寥寥无几,而色情图片与广告却充斥着一些网站?这些再正常不过的困惑,却只能让人做贼似的悄悄地提出,再悄悄地得到答案。为什么会这样?
关于性,班上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想讨论的主题,最后投票得出班会上讨论的四大块内容。然后他们自己制作幻灯片,现场讲述。
他还和学生们一起排演话剧《雷雨》,那半个月,同学们每天用碎片时间进行排练,熄灯后还在继续对台词,连平时开玩笑也用台词,说话一不小心就带出了话剧腔。演出闭幕、奖项宣布之后,已近晚上10点了。郭初阳走出小剧场,身后山影模糊,抬头星光满天。他长长吁出一口气,心中流动的,确如曹禺所写:“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种子
2021年5月,我和郭老师在杭州见面,恰逢他曾经执教的翠苑中学的两名学生来看他。
这两名学生,一个叫房涵,另一个叫高铭,郭初阳只教过他们一年。回忆那一年,房涵用的是“明媚”这个词。他们虽然在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就读,但因为遇到了好老师,“色调是明亮的”。如果非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说,不是粉红色,而是橙色的。他们的中学是橙色的。
关于郭初阳带给他们的影响,房涵是这样说的:“非常神奇,这一年对我个人甚至我们整个班而言都很奇妙,郭老师就好像在我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我感觉整个班的风貌不一样了,每个人都会多想一些,包括后来大家从事各行各业,都挺有想法的,没有特别喜欢随波逐流的人。”
郭初阳记得的是,中学毕业那天,毕业典礼结束后,大家都散去了,到处都乱哄哄的。等郭初阳从办公室回来,他发现,一个同学留下来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个人就是高铭。
高铭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沉默的孩子,现在话也不多,他做质检工作,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郭初阳记得,他和高铭时隔多年第一次重逢,他好奇高铭最近在读什么书,高铭的回答是:《社会契约论》。
在郭初阳教过的学生里,杭外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和他们交谈,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词——奢侈。他们没有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所以才能奢侈地进行教学探索。他们知道这样的环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难得的,甚至是“羞愧的”。他们中很多人其实不太愿意畅谈自己中学时宽松的学习环境,那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但他们愿意谈郭初阳。
回忆高中生活,毛明超首先想起来的是那种阅读的氛围。他记得,有一些书,如果不是郭初阳,那个时候他是不会读的,比如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他记得自己高中时不仅读鲁迅,还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和《鲁迅的最后十年》。他至今都很感激的一件事,是在中学时代,他就领略到了阅读的快乐。那时,他们会举办写作大赛,每个人写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毛明超写的是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研究了里面的叙事手法。
在这样一个万物都讲求有用的社会,那种无目的、非功利的阅读思考太难得了,正因为如此难得,他才会很怀念那样的时光。
郭初阳在杭外教的那批学生,现在也30多岁了,这些学生大多毕业于一流学府,外语水平高,找到一份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并不是难事。但观察他们的人生选择后,不难发现,他们都在努力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和仇晟见面那天,他执导的真人短片《生命之歌》刚刚获得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真人短片奖。他是一个理科生,大学念的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专业,现在是一名青年导演。2018年,他的长篇处女作《郊区的鸟》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剧情片。
关于郭初阳老师对他的影响,仇晟的答案很明确:“走上电影这条路,与郭初阳老师有关。”
仇晟依然记得那个场景,一节语文自习课,郭老师在小教室里放《黑暗中的舞者》,那部片子对他的冲击特别大,看完电影,同学们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坐在那儿哭。这部电影不同于他之前看过的所有电影,完全跳脱出了通俗电影的范式。
还有一次,是高二排演《雷雨》,他是主演,演周朴园,同时也兼导演。当时排《雷雨》,他用了一个非传统的排法,为了压缩时间,他想了一个办法,舞台左侧跟右侧同时进行,两端对话,先是左台灯亮,左边说几句;接着右台灯亮,右边说几句,算是初步的电影化尝试。当时郭初阳并不指导仇晟那个班,他只是来旁观的。散场后,郭初阳在走廊里把仇晟叫住,很兴奋地跟他说:“那个点子是不是你想的?”这是这对师生的默契,聊完之后,他还拍拍仇晟的肩膀,说:“仇晟很棒!”
他们之间保持着那种最理想的师生关系——高山流水,亦师亦友。平时没什么联络,有事却可以直接找对方。仇晟要选小演员,会直接给郭老师发微信;郭老师想组织一次小学班级聚会,也会请仇晟想想点子。
2021年夏天,郭初阳决定休息一段时间,暂时离开教学一线。最后一讲后,他收到许多礼物和鲜花,回到家整理教案,才发现里头有一张折叠的小纸片,打开一看,是一段留言,不知是前一天课前什么时候,谁放在讲台上的,参差的段落仿佛一首散文诗——
我记得我第一次来时不情不愿的表情
我也一定会记住我最后一次离开这儿的表情
我会珍藏这段奇妙的友情
不问归来何时
何惧华发苍面
一日为师
终生为师
也必终生为友
谢谢您
郭老师
郭初阳将它摊平放在灯下读了好几遍,这张有着交错折痕的小小纸片,就像颁给他20多年教师生涯的一张荣誉证书。
(空空小菜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物”,本刊节选,扫码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