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蒙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走出了一条“用全球资源,兴民族工业,铸中国品牌”的新路子,成为民族产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一个经典案例。

            1.“股权奖励”的由来

            2002年,外资第一次入股蒙牛时,为了达到激励管理层的目的,摩根士丹利等外资股东与蒙牛管理层达成协议:自2003年起,未来3年,如果蒙牛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低于50%,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为首的3家财务股东支付最多不超过7830万股中国蒙牛乳业股票(约占总股数6%),或者支付等值现金;反之,则3家外资股东要向蒙牛管理团队支付同等股份。

            财经专家指出:从全球投融资领域看,投资者最大的担忧就是投资目标同管理者个人指标的错位。如近来一家知名美国电子公司的CEO辞职,就是因为与董事会存在战略分歧,不能兑现对董事会的承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激励是一种国际惯例,所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因为它能形成良性的管理、激励机制,协调好公司经营目标和管理者指标之间的关系。

            2.提前兑现,有助双赢

            据统计,蒙牛近几年的增长率全都超过50%的指标(2001年到2004年利润复合年增长率没低于120%),以此发展速度,在协议期内实现年复合增长50%的指标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因此摩根等三家外资投行股东决定提前兑现股权奖励计划。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提前兑现奖励,既对蒙牛管理层有利,也对外资财务股东有利,这是一个双赢选择。

            对三家外资股东来说,对蒙牛的阶段性激励目标已经实现。在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中,蒙牛给他们印象最深。蒙牛人拿出积蓄办企业,捐出股份保百年。境界之高尚、配合之默契、执行之坚决,举国罕见。蒙牛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中国乳业的奇迹,同时也为所有股东创造了良好的回报,因此奖励计划的提前兑现是对蒙牛人创造的惊人业绩的充分肯定。

            据记者观察,对于蒙牛管理层来说,提前兑现奖励等于给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下了一场“及时雨”:在中国乳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谁改善装备抢得先机,谁就更有把握赢得未来。因此,早奖励肯定比晚奖励的效用更大。

            业界认为,蒙牛发展后劲不容轻视,摩根等外资投行的决策恰恰说明他们更加看好蒙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3.蒙牛管理层:所获奖励80%用于企业发展

            蒙牛管理层对所获奖励将作出怎样的安排?有记者打电话向蒙牛新闻发言人孙先红问询。当问及这次管理层所获奖励将如何分配时,孙先红表示,小部分将用于现有管理层,大部分将用于为企业增加后劲的激励。

            这是继牛根生个人捐出股份收益后,管理层团队采取的集体性散财聚人的重要举动,是蒙牛在激励机制上传出的又一利好消息。

            据了解,这次所得股权的激励对象与“老牛专项基金”基本一致:一是用于奖励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研发、技术、生产、奶源等八大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二是帮扶特困职员,三是改善员工集体福利。

            4.摩根等外资股东拿走了什么?带来了什么?

            通过盘点,我们发现,这里有两本账需要理清。

            第一本账,三家外方财务股东通过出售股票已从股市上获得了什么?上市后,美国摩根、香港鼎晖、英国英联(ACTIS)等三家外方财务股东从股市上可获投资回报500%(即20多亿元人民币),但这里拿走的,都是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价值,并非从蒙牛、内蒙古及中国拿;与此同时,蒙牛的中方股东可获投资回报5000%(即也是2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升值,同样将从海外股市拿到蒙牛、拿到内蒙古及中国,赚的也不是中国内地的钱(2005年6月中旬已经兑现了89%的股份)。各方股东的资本增值是基于蒙牛业务的迅速增长,从而创造出良好的股东投资回报。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