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市场销售价下降,牧场收购价上升”,龙头企业在“两头受挤”的状况下,本来已经很低的利润率还将继续走低。要想赢得竞争力,就必须在“自身挖潜”上下功夫:降低成本与创新产品“两面旗并举”,以创造谋出路。

            在挖掘自身潜力上,蒙牛认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自己的田”。这里不再细述,我们只以这一思想的来源

            及牛根生对“中国式管理”的见解

            结束本章:

            (1)种田法则

            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发现油田的生产总是不见起色,便请教一位管理专家,专家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保罗恍然大悟,于是向员工宣布:“从今以后,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分配。”从此以后石油产量大增。让员工“种自己的田,为自己干活

            ”,才能化解冲突、发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管理学家称此为“种田法则”。

            (2)牛根生眼中的“中国式管理”(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所讲)

            现在许多人谈中国式管理,认为宏观上是存在的(管理哲学),微观上(个人权谋)也是存在的,中观上是不存在的(治理结构)。我倒觉得这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因为管理上的“中国倾向”是一个客观存在。

            从管理哲学上讲,从邓小平开始,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让每个人“为自己干”。不是“为别人干”,不是“为集体干”,也不是“为主义干”,就是“为自己干”。中国的农民是这样,中国的工人也是这样;中国的体力劳动者是这样,中国的脑力劳动者也是这样。为自己干一般能干好,为别人干一般就干不好。

            从治理结构上看,就是要尽量划小单元、划清范围,“包产到户”。美国式管理倾向于标准化,用制度与流程把人变成公司精密的“机器”;日本式管理倾向于团队化,用使命与归属把人变成公司忠诚的“零件”;中国式管理倾向于单元化,用公理与正义把人变成公司能动的“棋子”。

            在治理结构方面,中国式管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企业领袖的地位特别突出,讲德治,或者说德治与法治并举。外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企业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中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往往会发生地震。在中国,引爆员工热情的,第一位的通常不是规则,而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哲学,没有正义的企业家往往就没有正义的企业,没有强势的领导往往就没有强势的企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结构在企业治理上的折射。

            从个人权谋上看,时间管理等科学层面的东西,应该说中西方是一致的,职业道德等软性层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美国人大概是法理情,法最大;中国人大概是情理法,情最大。所以,美国人讲职业忠诚,中国人讲知恩图报。

        第十四章    大智靠学

            大智靠学:站到历史的峰顶上

            历史是什么?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到“这一秒”为止,人类和宇宙的所有过去。99%的未来与历史相似,99%的直接经验与知识重叠——如果您承认这两个99%,那么就得承认第三个:99%的成功靠学习造就。只有站到历史的峰顶上,才能不放弃你99%的资源权。

            一、蒙牛的“口号文化”

            “蒙牛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博”字:纵取今古,横征中西,萃百花蜜,摄千家魂;前人已有的,点睛之,前人没有的,创造之。

         &n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