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通过发放养牛贷款,扶植养牛户,2000年8月5日,日收奶量首次突破百吨。2000年底,日收奶量已接近200吨。

            蒙牛的出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呼市奶业的竞争格局:

            第一,蒙牛出世前,呼市奶价全国最低,而且存在卖奶难的现象,有所谓“限量收购卡”,超量部分要么不卖,要么就卖低价,有位奶农曾对媒体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蒙牛突然冒出来,就真要卖牛、杀牛了”——事实上有的奶农确曾忍痛杀牛——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属于应该淘汰的低产牛。蒙牛出世后,呼市的牛奶供不应求,收奶价提高了,农民获利更大了。

            第二,奶农养牛积极性提高了,过去每头奶牛的价格是4000元,蒙牛诞生当年便涨到7000元。

            第三,过去奶站的建设速度很慢,蒙牛出世后,刺激同行业的企业加快了奶站建设。

            第四,由于蒙牛的竞争,呼市的乳制品质量上升了,价格反而下降了。

            至2005年,蒙牛已发展奶牛80多万头,日收奶量突破6000吨,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这是后话。

            

            三、统一战线: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

            

            在蒙牛的字典里,“竞争队友”代替了“竞争对手”。

            

            “蒙牛伊利,本是兄弟”。虽然蒙牛人说得一点不错,但在利益面前,兄弟反目的现象并不少见,何况弟弟认哥哥,哥哥还不一定认弟弟呢!

            2000年,蒙牛建立起自己的工厂后,在全国UHT牛奶市场上,“蒙牛-伊利”形成双峰对峙局面:奶源上,同城比拼;市场上,针锋相对;渠道上,狭路相逢。

            在全国任何一座城市,箭来矢往的,往往不是“蒙牛-地产品牌”或“伊利-地产品牌”,而是“蒙牛-伊利”这对老冤家。

            中国大概没有一家企业没有负面报道。但那段时间,蒙牛的负面报道被人大量复印,并在全国各地超市中广为散发,这在全国恐怕也绝无仅有。

            

            1.没有棋局的成功,就没有棋子的成功

            

            蒙牛和伊利难道只有利益不同点,没有利益共同点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商场不同于战场,一山可以容二虎,竞争可以双赢。德国有“奔驰”与“宝马”并进,美国有“可口”与“百事”双飞。

            其次,同一地区的企业,除了自有的小品牌,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品牌——地域品牌。山西出了一种假酒,败了全部山西酒的市场;比利时发生“二恶英”事件,败了整个欧洲奶粉的市场。这都说明地域品牌的存在,说明相竞争的企业一同维护共同大品牌的必要。

            其实,早在1999年,牛根生就在《内蒙古周末报》主办的企业高峰论坛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