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兰西岁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下,大批中国青年为了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登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从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人生。

        和其他留学方式不同,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门槛较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劳动力严重缺乏,法国政府认为大批的华工不仅能帮助打仗,日后也可以帮助建设,只是要对华工进行一定的教育。

        他们的意思是对华工搞一个职业技能培训,让这些华工以后在工厂充当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国内的蔡元赔等人认为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使华工掌握法国先进的技术,这对回国发展大有好处。

        中法双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华法教育会,专门负责此事。

        选择法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国的生活费用低廉。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上对学生有“一等西洋,二等东洋,三等本土”的说法。

        官费留学,份额极少,机会又非常有限。

        于是,如何争取少花钱还能出国留学就成了问题的焦点,到英美等国留学,一年的费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国,只需要七百元。

        而在法国的外省,每年每人学食宿费不过二三百元。

        这给了普通人家出身的青年一个到国外学习的希望。

        这些中国青年说是留学生,其实相当于出国务工人员,只是法国政府会提供教育的机会。

        但就算是这样,前往法国的留学生也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

        官费生费用全免,自费生由工商界捐款资助每人100元,自筹200元,共300元。

        他们在邮轮上住在四等舱,每顿饭每人给一块面包、一瓢汤,有时给一点剩菜。

        1920年10月20日的《小马赛人报》这样报道。

        “100多名中国人,他们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身穿西式服装。头戴宽边帽、足蹬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静静地站在‘安德烈?勒蓬’号的甲板上。”

        留法学生刚开始会进入中学学习法语,随后就是四处到工厂打工。找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求学的条件非常艰苦,境遇十分悲惨,他们有的住进了巴黎的贫民窟或者就露宿街头。

        “我们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轻活、重活、临时杂工,碰上就干,为的就是挣一点吃的。”

        这是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的真实遭遇。

        林子轩在国内看到过这类报道,这才说出那句慰问的话来。

        他来到巴黎普安特大街39号的华侨协社。

        华侨协社是旅法华人的公共机关,成立于1919年8月31日,其性质就如中国的会馆和商会,各种机关都汇集在这里。

        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初到法国时,多集中在这里等待着工作或者上学的机会,和国内的通信也在这里转交。

        在华侨协社,林子轩看到的情况更为糟糕。

        华侨协社是一栋别墅式建筑。但却挤满了没工作也无法上学的留学生。

        他们住在地窖里,地窖住不下,就在花园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

        华侨协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个长四丈宽五尺的布棚,里面挤进了40多人,有些人甚至有病在身,得不到医治。

        林子轩当即决定拿出在英国卖出电影拷贝的两千英镑给这些人改善生活。

        相当于国内的一万五千银元了,这可是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