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林子轩知道以沈丛文的写作风格和鲁讯永远混不到一块去,他的乡土文学和这个时代的革命文学一点都不搭配。

        1948年3月,郭沫偌写了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

        文章中将沈丛文定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

        这篇文章被贴在北大的校园里,在北大的教学楼上挂出了“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丛文”等大幅标语。

        沈丛文和郭沫偌的矛盾早已有之。

        1930年,沈丛文就一再指出郭沫偌的创作是失败的,不适合写,空话太多,郭沫偌的“并不比目下许多年青人更完全更好”。

        还说郭沫偌的文章只适合于檄文、宣言、通电,“一点也不适宜于”。

        1931年,沈丛文发表《论中国创作》,在论及创造社的郭沫偌和郁达浮、张资评的时,他说:但三人中郭沫偌,创作方面是无多大成就的。

        “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

        这就难怪郭沫偌要秋后算账了。

        其实,沈丛文并没有贬低郭沫偌其他方面的成就,只是就而言,郭沫偌的确不擅长。

        所以说,以沈丛文的写作方向和思想觉悟来说,只能和徐至摩这类提倡纯文学的人混在一起,太复杂的东西他弄不明白。

        林子轩带着沈丛文来到石虎胡同,他们排演《齐德拉》的时间非常紧张。

        作为泰戈尔在中国的翻译,徐至摩要全程陪同泰戈尔的活动。只有泰戈尔休息的时候他才有时间,而林徽茵父女的时间同样需要协调。

        泰戈尔在北平大部分的时间在讲学。还要到各处游览,可谓非常的繁忙。

        林子轩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午后。这个时候泰戈尔要午休,还要有一段时间用来冥想。

        他向新月社的成员介绍了沈丛文,称赞沈丛文很有写作的天赋。

        虽然沈丛文衣服老旧,一看就知道家境不太好,神情拘束,有点放不开,但有了林子轩的大力推荐,相信这位年轻人很快就会在文坛有一番作为。

        林子轩可是轻易不夸赞人的。

        他特意和徐至摩说起以后多照顾沈丛文一下,毕竟沈丛文的生活处境不怎么好。

        他没有直接给沈丛文钱。或者给沈丛文买一身体面的衣服,那样看起来是对沈丛文的照顾,其实是伤害了沈丛文的自尊。

        这位来自湘西的青年内心颇为敏感,只要把他介绍给北平文坛的人物,相信他能够在这座大城市里好好的生活下去。

        《齐德拉》的排演继续下去。

        沈丛文第一次来到这种文人聚会的场合,和这些北平文坛的出名人物互相介绍,他就好像找到了组织一样。

        他对于英文一窍不通,可看着台上几个人的表演,他心中充满了快乐。

        下午徐至摩还带着沈丛文去听了泰戈尔的讲课。然后送他回去。

        当沈丛文回到那间狭小的房子时,感觉这一天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他不愿意入睡,担心一觉醒来发现这真的是一场梦。

        当然。也是因为兴奋的睡不着。

        但想着明天还要去见《世界晚报》副刊的主编,他强迫自己躺下休息,不能精神萎靡的去见张痕水先生。毕竟他以后就要靠写稿子生活了。

        林子轩和沈丛文约在《世界晚报》的编辑部见面。

        《世界晚报》创刊于1924年4月1日,还是一份比较新的报纸。

      &n
rrshuxs.com提示您,本章还有下一页点击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